发表时间:2021-04-01 15:27:53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要把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要求作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突破结构性约束,释放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强大动力。
1.创新科技特派员组织模式,推动科技服务供求精准对接。双向选择、按需选派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层信息传导条件便利,围绕地方科技需求,推动科技特派员精准选派的条件具备。一是完善选择机制,强化落实派出单位以需求为导向,建立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双向选择”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两者紧密对接。二是发展“社会派”,吸纳乡土技术人才、产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中的技术人才加入到科技特派员队伍,利用其自身优势,使得科技供给更加贴近农村及农户发展需求。三是积极推动团队科技特派员发展,解决单兵作战、服务单一、力量分散的问题。按照“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基本思路,以高效、协作为原则,跨学科、跨部门组建科技特派团,有效服务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四是鼓励跨区域科技特派员,突破区域界线,支持跨区域、跨界别选拔人才,推动科技人才跨区域服务,实现科技服务精准对接。
2.升级服务内容探索跨界协同,实现科技服务领域全覆盖。
当前,以科技投入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不断突破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分界,以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的发展已从农业经营到商贸服务,从传统手工到先进制造,从旅游康养到文化创意,所需的技术领域涵盖各行各业,这些农业农村迸发的新产业新业态对技术的支持更为迫切。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既包括产业兴旺,也包括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乡村治理等多方面。这对科技创新在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创新变革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新的需求。新时代面向农村的科技服务要突破农业技术的局限,将服务的视角进一步扩大。作为深入农村一线的科技特派员,要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建议各地根据自身需求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向急需领域拓展,发展工业科特派。向农村的新兴产业、社会治理、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等其他领域拓展,构建科技特派员全方位、全产业链服务的新格局,推动实现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3.整合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资源,营造良好农村创新生态。
通过上下联动、一体运作,鼓励各地创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加快科技资源在县域整合。一是整合科技特派员行业科技服务平台,鼓励科技特派员依托“众创空间”、产业技术联盟、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开展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科技特派员以项目支持、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科技特派员服务的长效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得利、特派员受益、社会发展。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特派员工作效率和质量。建设科技特派员服务信息化平台,依托平台及时向下传递农业农村政策,收集科普信息,向上传导地方技术发展需求,并开展农业科技服务购买的组织发包平台。科技特派员则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信息化平台,向缺乏上网设备或技能的小农户提供现场示范培训等服务,同时为线上服务提供内容资源。
4.创新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增强农村科技服务内生动力。一是建议加强科技、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等多个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支持政策以及组织保障等,确保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实施。二是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科技特派员经费投入机制。当前不少省份已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但难以支持新时代科技特派员支撑农村全面创新的基本需求。同时各地科技部门将相关项目经费向科研人员及企业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倾斜,但“社会派”等公益类科技特派员获取这类支持存在难度。一方面加大项目经费支持力度,在现有农业研发项目中鼓励科技特派员的参与。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设立稳定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经费,促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逐步解决本源结构对科技特派员的束缚。深入落实科技特派员意见和科研评价改革的相关要求,真正做到科技特派员工作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选拔任用挂钩,通过调动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村科技服务注入蓬勃创新动力。
文字编辑: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