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04-20 12:00:00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对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成绩显著。当前,正处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推广应用,仍需精准施策。
一、信息化技术助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信息化建设是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手段,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缩小城乡“信息鸿沟”。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存在明显差距。其中,广袤的农村地区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农村发展和“人的现代化”。通过乡村信息化建设,城乡发展鸿沟逐渐弥合,为“人的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和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搭建起便捷畅通的群众利益诉求和信息反馈渠道,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移动议事厅”等平台,有利于实现不同治理主体的协同联动,提升农村治理效率。
(三)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原本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被智能化的机器设备取代。点开屏幕,地块分布、苗情长势、土壤湿度温度等尽在掌握中;动动手指,就能实现“对症下药”,庄稼“缺什么补什么”。不仅如此,从播种、田管到收获、销售,整个流程数据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四)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果实。长期以来,影响乡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网络建设不够完善。信息化建设将为农产品市场提供一个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24小时市场”。在线直播宣传、网上下单订购、智能物流配送,数字技术帮助农民加速“云上销售”,对盘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农村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
(一)农业农村的数字化水平总体仍偏低。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发展空间巨大。《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而在美国,这一数据超过70%,目前美国80%农场实现了信息化,每个农场都连接50个以上的物联网设备。
(二)智慧农业缺乏技术储备。农业具有生物特性,将工业信息技术直接拿到农业领域往往不能有效解决农业问题,须开展基于农业生物特性和农业问题的专题研究。由于缺乏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我国智慧农业技术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方面,差距更大。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充分。解决农业产业现实问题仅停留在“用技术”本身,“互联网 + 农业”还不能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农业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与工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据《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18年农业数字经济仅占农业增加值的7.3%,远低于工业18.3%、服务业35.9%的水平。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乡村信息化水平和农业数字经济产值与我国整体的社会信息化程度和占GDP比重达到34.8%的数字经济总量严重不匹配。
三、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仍待精准破解
(一)推进数字农业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深入推进核心技术的投入、研发与应用,尤其是对智慧供应链体系中的传感器、智能装备等要素的投入。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投入力度也需要得到更多支持,同时,加大推进技术创新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从而使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更加完善。
(二)做好数据共享、数据标准化与信息安全工作。各行业各部门要充分共享已有的信息,避免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复建设、重复收集数据,这需要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规范,同时确保数字信息安全。
(三)提升教育数字化应用水平。开展以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为专题的5G远程互动教学,通过高清远程授课的方式,将名校名师的高清教学直播课堂传输到更多学校,实现偏远山区的孩子与重点名校学生同上一堂课。
(四)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数字乡村复合人才培养,支持数字乡村创新创业,推动数字乡村发展。协同发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管理团队。加强数字农业农村业务培训,开展人才下乡活动,普及相关知识,提高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等相关主体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让“数字乡村”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目标。
编辑: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