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04-28 11:26:41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初步确立领先者地位,多项指标名列前茅,但也需要注意到,科技体制改革滞后、科技人才面临外部打压形势严峻等问题依然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回顾科技创新主要特征,找准创新能力的“短板”,对下一阶段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短板”
(一)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与经济融合性较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关键领域和环节高精尖专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市场化能力不足等,亟须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改革效应。科技体制改革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适应新技术快速发展的监管能力和水平仍然不足。
(二)科技人才面临外部打压形势依然严峻。人才安全形势严峻。首先,科研人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受限,向世界先进水平学习的机会减少。其次,引才用才的方式和政策创新不足,难以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引智方式行政色彩较重,合法合规风险评估不足。人才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最后,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难以适应科技发展需求。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导致引领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特别是人工智能、生物等新兴技术领域“高精尖”人才缺乏。
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举措
(一)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主动应对国际竞争环境变化。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国的普遍诉求,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整体实力的关键,也是大国竞争、各国博弈的核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必然导致一些发达国家将我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对我国科技进行围堵、打压和遏制等。为此,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把发展建立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切实以科技创新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二)把握科技发展新方向,构建国内科技创新大循环。面向近期,以新基建、数字经济等为抓手,构建科技创新大循环,努力实现国内技术发展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牵引和跃迁。面向中期,加强技术预测和前瞻研判等基础性工作,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面向长期,加强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创新能力,摆脱路径依赖,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利用全球资源,更深层次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问题,走出一条科技强国建设的“新路子”。
(三)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一是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通过政府引导,超前布局,加大投入力度,以企业为主体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二是在若干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突破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三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四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适合发展的环境,通过形成良好生态,进一步激发创新、鼓励创新,实现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重视创新人才发展,打造更具韧性的创新人才体系。一是要创新引才方式,充分发挥人才市场机制,由用人主体立足自身需求主动引进海外高端人才,鼓励吸引刚退休的顶尖科学家和领军性产业创新人才来华。二是加强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选拔和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三是开辟青年人才特殊支持渠道,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四是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人才队伍。五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鼓励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支持青年创新人才奇思妙想的创造,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五)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全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创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深化创新体制改革,破除有碍创新的各类障碍,加快突破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形成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二是为创新做好资源引导和布局。在基础研究等市场失灵领域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争取形成颠覆性突破。加大力度推进创新相关的减税降费工作,利用金融等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三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扫除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为企业引入全球创新资源,尤其是为引入国际人才创造便利条件。
编辑: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