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11-29 18:00:00 来源: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破解我区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之举。必须要坚持高位谋划、生态优先、科技引领、联通发展的思路,围绕夯实根基、低碳循环、科技赋能、协同融合等关键点,进一步完善推进措施,加快产业向“四化”迈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聚力扩规提标,扎实推进产业向高端化迈进。要以扩规提标为突破口,进一步夯实我区产业发展基础,为产业高端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大力提升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进一步科学绘制“产业地图”,避免重复建设、同质竞争,打造产业差异化发展体系。支持“九大重点产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实现“好品好卖、优质优价”。大力建设一批千亿级和百亿级产业园区,创建一批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促进产业扩容提质,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切实增强产业标准化生产能力。着眼种养、生产、管理、流通等各环节,加快建立相关行业标准、产业标准,加快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全覆盖,推动形成符合宁夏产业发展的质量标准体系。葡萄酒产业要尽快完善育苗栽培、施肥喷药等环节标准化技术和流程,枸杞产业要尽快主导制定产业标准,提升枸杞产业市场话语权。三是不断强化产业产品综合竞争力。围绕“九大重点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的市场标杆示范企业,加快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各市县(区)开展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沿黄产业板块对接,大力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壮链行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聚焦低碳循环,让绿色成为产业发展最靓丽底色。以集约、循环、低碳、绿色为方向,通过绿色升级、绿色改造、绿色管控等,为我区产业发展开辟绿色空间。一是全力做好资源高效利用大文章。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进一步压减高耗水型作物种植面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推广、设施升级等方式大幅提升灌溉效率和节水效率,根本上解决稻水矛盾。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严管城市开发边界,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坚持因地施策发展,分区分类保障。针对我区能耗相对较高的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要限制上游落后产能,实施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置换等政策,实现绿色发展。二是深入推进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实施“四大改造”行动,深入开展行业绿色节能技术推广改造,加大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食品绿色加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工艺和设备创新,实现低碳、循环、绿色生产。鼓励发展“产业+生态”模式,推进重点园区、行业、企业绿色化改造,鼓励发展节能低碳服务业,引进培育一批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改造、能源托管等一站式节能低碳专业服务。三是坚决贯彻落实绿色管控措施。深入实施建设用地、能耗、用水量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制定能耗双控产业管控目录,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和“僵尸企业”市场出清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绿色准入把关和监督,严格产能审批,尽快完善当前绿色低碳产业目录,精准制定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完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执法监管体系,严惩因发展产业而牺牲环境生态的行为。
三、围绕改造升级,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上台阶。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幅提升产业研发能力,推动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是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步伐。抢抓国家数字化发展的先机,积极争取落地于宁夏的试点政策和配套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先决条件。加大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投入,围绕产业创新方面的短板弱项,对标对表国家、自治区发展要求,做好增建、补建、投建、合建文章,打造“九大重点产业科技盔甲”。二是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统筹起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攻克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抗击市场风险的内生力。提高“九大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协同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三是积极推动产业机制创新。鼓励创新产业经营管理机制和对外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基于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基础上的产业共享经济、产业平台经济等,强化产业和智能化的耦合度、结合度、融合度。尽快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5G、大数据产业发展,助力“互联网+教育、健康医疗、城乡供水”等示范省(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要创新人才招引培育机制,实施“产业+人才”计划,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作用。
四、立足协作融通,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化发展水平。大力挖掘和推广融通发展模式,构建产业内外部、上下游深度协同、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提升产业发展整体优势。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抢抓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不断延伸一产下游产业、增强二产两端吸附力、创新三产多元化产品,打造一批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事体验、绿色康养、休闲旅游等新业态,鼓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三园同建,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农产品加工综合园、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鼓励发展企业与农户以互相参股融资等形式实现利益共享,构建“合作社+农户+企业”新型利益共同体,确保农民降风险增收入。二是切实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能力。完善土地使用、区域规划、人才培养引进、科技创新奖励等领域配套政策,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挖掘和动态体验感知等手段,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加快仓储物流、现代金融、科技咨询等领域数字化建设,搭建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和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等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中介示范机构,推动产业发展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由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三是充分释放生态、文化在旅游消费中的叠加效应。加快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多维度开发利用我区历史遗产类和水文类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我区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的吸引力和辨识度。支持乡村旅游带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大力实施乡村环境美化、“百村千碗”美食等工程,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大力开展文化旅游产业链招商活动,切实抓好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深入实施“文化活杞”工程,推动枸杞食品、饮品、菜肴和养生保健品等进入餐厅、商超、景区和药店。聚力办好“中国(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枸杞博览会”,让宁夏特色产业、优质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编辑: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