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前景展望

发表时间:2022-01-20 17:29:16 来源: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2021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恢复态势,全年GDP增长8.0%左右。展望2022年,面对依然复杂严峻外部环境繁重艰巨国内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国家将实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经济增速将趋向潜在增长水平,预计GDP增长5.6%左右。

一、GDP增长预测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导致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的主要诱因逐步消除,2022年经济发展将更趋稳固、更趋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季度间经济增速更加平稳。疫情带来的基数效应趋于减弱,经济增长水平主要由潜在增长率、新扰动因素等共同决定。二是经济循环更加顺畅。疫情对经济社会活动的抑制有望减弱,供应短缺、物流不畅等问题加快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畅通。三是内外需增长更加均衡。制造业投资、接触性消费等内需薄弱环节加快恢复,新动能活力持续释放,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外贸出口增长难度增加,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四是市场主体发展更加协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有所缓解,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向好,发展信心得到增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之间的发展鸿沟不断缩小。五是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促进共同富裕政策将落地生效,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加快扩容,低收入群体和脱困人群收入实现更快增长。

综合考虑内外环境、发展潜力和风险挑战,初步预计2022年我国经济将增长5.6%左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将保持平稳增长。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菜篮子”和肉禽类供应充足。第二产业增速有所回落。高技术制造业继续发力,对工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受芯片供应短缺抑制的汽车生产将有所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生产将放慢。第三产业加快向常态化水平恢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到巩固。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发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恢复,金融业保持平稳增长。

二、其他主要指标预测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左右。投资结构有所优化,制造业投资延续较快增长,以智能化、低碳化为导向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明显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小幅加快,政府投资力度增强,重大工程项目稳步落地实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受新房销售放缓导致回款变慢、开发融资持续收紧等因素影响,房企资金链紧张,拿地开发的能力和意愿下降。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8%左右。支撑消费增长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消费升级扩容的收入基础不断夯实。疫情影响有望逐步缓解,人员交往交流升温,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将逐步释放。具体看,餐饮消费有望加快恢复,新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三)进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出口增长8.0%,进口增长6.5%。随着发达国家解除防疫限制措施,产能逐步恢复,国际供给市场缺口将有所收窄,我国率先恢复产能带来的优势可能减弱。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外需增量边际缩小,给我国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带来压力。国内需求改善有助于进口增长,但进口商品价格将有所回落,带动进口增速回调。

(四)CPI上涨2.0%左右。翘尾因素小幅提升,从2021年的平均-0.1%左右提高到2022年的0.7%左右。内需增长提速、生产资料价格快涨有限地向下传导等因素将提升居民消费价格。分类别看,粮食、果蔬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猪肉价格止跌企稳,工业消费品价格、服务价格均有望小幅上涨。

(五)PPI上涨5.0%左右。翘尾因素大幅提升,从2021年的平均1.4%左右提高到2022年的4.5%左右。随着国际产能稳步恢复,输入性通胀因素将有所减弱,但国内煤炭、钢铁、有色、化工等两高行业面临着严格的能耗双控,产能释放受限,结构性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工业消费品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竞争激烈,价格上涨乏力,生活资料价格将保持温和上涨。

(六)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突出、保障质量有待提升,疫情带来的就业冲击滞后影响仍在持续,就业压力总体较大。但也要看到,退休规模扩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就业压力。1962年我国新出生人口为2491万人,较1961年多出生1304万人。这意味着,2022年按照60岁年龄标准退出就业市场的退休人员规模将明显扩大,可以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编辑:张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