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立足“双循环”新格局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2-09-16 17:01:10 来源: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作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延链补链强链的新机遇。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东部沿海产业的梯度转移,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出台后,陆续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湘南湘西、湖北荆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四川广安、甘肃兰白、江西赣南、宁夏银川–石嘴山等10个中西部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工信部还专门出台《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对各省相关产业按“优选承接”“引导不再承接”“引导逐步退出”等予以划分,指导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一、牢固植入精准招商思维,实施区域互助合作“东部+”不断提升承接质量

瞄准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项目,着重在提升产业链条整合力、关键技术控制力、标准主导力上寻求全新突破,打造高端产业集聚“雁阵”。同时应更加注重单位产出率、税收贡献率和绿色环保等因素,坚决将低效落后产能“拒之门外”。与东部地区建立“朋友圈”。探索实行“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东部市场+西部产品”、“东部总部+西部基地”、“东部研发+西部制造”等新合作模式。按照“抓龙头、带配套”思路,以引进东部实力企业为龙头,争取承接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专业化招商能力。放大以商招商、以才聚商、以企引企的优势,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创新链招商。尤其应改变传统“土地+财政”的招商模式,打好“资本招商牌”,发挥资本催化杠杆作用和专业团队敏锐判断,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占领先机。

二、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形成资源要素集聚“强磁场”不断提升承接优势

招商靠服务,发展靠环境。招商引资的竞争,说到底是营商环境的竞争,也是决定承接产业转移成败的关键因素。坚持现有好做法的同时,应对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国际发达城市,既从长远发展和工作全局谋划,也从基础工作和点滴小事做起,着力找准改革突破口、打好集成“组合拳”,着力破积弊、立新举、优服务、树标准,以一流营商环境创造集聚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塑造争先出彩的新优势。要提高政府效能,让市场主体办事更便利。加大放的力度,持续主动“瘦身”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困”。健全管的机制,应注重建立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守护者”。提升服的质效,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同时,应注重数字政府建设,在政务流程再造、数据归集共享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重构,以内部流转效能提升来增强市场主体感受。要降低经营成本,让市场主体竞争更有力。刚性兑现好国家减税降费的优惠政策,真正让企业得实惠、有感受。把稳定企业资金链作为优先目标,多措并举增加融资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打通信贷投放“中梗阻”。想方设法降低企业关注的物流、用地、用能成本,让降低成本的红利直抵基层。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同时,也要注重推动服务条件、流程、时限和收费标准公开,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

三、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支撑长远发展“奠基石”不断提升承接潜力

经济活动的全面数字化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区域竞争格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新基建”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结合发展实际,做好“新基建”整体规划,科学把握规模、速度、标准,做到谋划一批、准备一批、实施一批,同时应避免分散建设、重复投资等现象。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新基建”的主体是企业,既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也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让新基建领域投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要突出协调联动和共建共享。坚持规划建设与运营服务并重,优化布局结构和功能配置,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牵引,加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使全区域共享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成果。要紧盯创新驱动和应用引领。应始终把牢需求导向,围绕教育、医疗、交通、电力等民生领域的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应用案例和行业解决方案,形成特色亮点,拓展新模式、新服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编辑:张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