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以绿色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2-11-04 16:24:22 来源: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一、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相适配

(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生产和消费作为供给和需求的两端,是我国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以绿色生产方式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以绿色消费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倒逼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产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本质上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消费贯穿消费者吃穿住用行等生活领域方方面面,涉及绿色产品选购、绿色交通出行、绿色建筑改造、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等等。

(二)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良性互动。一是要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绿色产品生产、环保选购、重复利用和物资回收。二是要兼顾政策法规等硬性约束和绿色文化教育软性约束。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从九大方面明确了绿色生产和消费的相关法规、标准、政策体系,体现了全过程管理的系统思维,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文化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培养环保、节约、低碳、健康意识,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选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价值标准。

二、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六大机制”的顶层设计框架,根本上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生态产业化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推动生态资源开发与建设,将生态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将自然资本对接产业资本,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资源—资产—资本”的三级转化,实现自然资源保值增值。产业生态化是对产业发展提出生态规律要求,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体现经济对生态的反哺。实践中主要通过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更替、三产融合等方式实现。按照产业关联思想,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最终融合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

针对难以通过市场交易形式实现的生态产品价值,则应给予资金、政策等多种手段的生态补偿。当前,我国生态保护补偿以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庇古型生态补偿为主,补偿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生态补偿的实施范围和执行力度,有必要向市场配置为主体的生态补偿体系过渡。政府主导下的生态补偿亦可加强市场工具的利用,例如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核算共同纳入转移支付金额、将生态补偿基金与产业转型基金等统筹用于引导产业转型。

三、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一)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产业,以构建绿色产业链为抓手,开辟绿色经济新业态,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能;同时要促进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末端治理,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供求适配、绿色高效的国民经济大循环。

(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抓手。“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质上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延续,从根本上推动发展范式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作为涵盖推动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技术创新和法规政策的系统性工程,开辟了统筹经济发展和优质生态的新路径。在经济上,以更优质的绿色生产满足多样化的绿色消费需求;在文化上,倡导节约集约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制度上,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融入经济发展规划。

(三)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治理体系需从市场、政府和公众多方推动。绿色发展不仅依赖于绿色经济形态的培育,还要求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治理体系。一是发挥政府引领示范作用,普及绿色采购绿色办公;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完善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激励约束并重机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绿色生产和消费的积极性。二是发挥企业在绿色产品供给和绿色消费引导方面的职能,通过技术革新提升绿色产品质量和性能,丰富绿色产品种类,搭建绿色交易平台。三是加强绿色低碳循环理念宣传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育,强化公众环保责任意识,自觉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文化价值观念。

编辑:张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