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2023年我国经济政策取向分析

发表时间:2023-02-14 17:08:01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稳增长是首要目标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22年,受到疫情反复、出口回落、房地产低迷以及地缘冲击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复苏一波三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三稳中,稳增长排在第一位,意味着相关政策将围绕这一主要目标而实施。即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将逆周期与跨周期政策通盘考虑和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推进各项经济工作。

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不是高质量发展,但是如果只有质量、没有数量也不是高质量发展。我国已经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但经济增速仍要保持在合理区间。这是在世界百年大变局中站稳脚跟、在中美博弈中取胜的关键,也是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基础。2021年我国人均GDP1.2万美元,不考虑价格和汇率因素,今后14年如果人均GDP年均增长5%,那么2035年将达到2.5万美元,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考虑到经济增速会随着GDP基数扩大而逐步递减,应该争取第一个五年年均增长5.5%,第二个五年年均增长5%,第三个五年年均增长4.5%,这样15年年均增速达到5%。所以,包括2023年在内的未来五年,非常重要、非常艰巨的任务就是促进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因此,2023年,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心任务、首要任务和高质量发展内涵上,一心一意谋高质量发展,聚精会神搞现代化建设。

2.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是重要手段

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预期转弱是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之一。从2022年情况来看,市场预期并未明显好转,不但居民部门出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苗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也降至2020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2023年,只有市场信心切实得到提振,经济运行才能真正得到好转。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坚持问题导向,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方法。牢牢抓住影响当前我国发展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关键问题,亮出鲜明态度,释放出明确清晰的政策信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预期信心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和发力方向,纲举目张,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部署。一是在部署明年重点工作时,突出强调了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二是强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三是强调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最终目标,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把稳预期、提振信心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近年来非常罕见的,凸显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要提振市场信心、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改革方面有新的更大作为。

3.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基建投资加快,医疗、就业、教育等各项支出不减,较好地支持了国内疫情防控与经济恢复。2023年,需求修复可能要比降低需求来的更为艰难,海外部分国家经济衰退也可能对我国需求扩张形成一定抑制。鉴于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宏观杠杆水平仍处在良好状态,继续推行较有力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可靠的基础和条件。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主要体现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等方面。提效主要体现在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等方面。2023年的财政政策要兼顾当前和长远,筑牢风险防控制度的机制,抓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财经激励约束和财会监督,不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将会以更加积极的扩张应对周期性压力,赤字率或有所上调,新增专项债额度或由2022年的3.65万亿元继续上调,释放更多的财政发力空间。将继续引导特定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加大调入资金以弥补预算内财政缺口。

4.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在海外经济体加息和资本流出压力增大的背景下,2022年到2023年国内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受到一定制约,亟需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上推陈出新,发挥宽信用的作用。数量工具方面,降准已经成为常规的流动性补充手段;价格工具方面,央行或将通过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LPR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层面,将主要向三农小微、乡村振兴、民营企业、绿色领域、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科技创新、普惠养老、防疫专项、交通物流领域、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等方向发力。随着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内外均衡矛盾逐步缓和,国内货币政策回旋的空间也将有所加大,2023年,货币政策将维持宽松基调,配合财政发力,助力经济复苏。

精准,就是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如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有力就是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上年,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除非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超出预期。有力也意味着可能会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继续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既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又激发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

5.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具有“56789”的特征,即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中,又有2“95%”95%的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95%的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国家针对于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密集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从减税降负到缓缴贴息,以及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等,都给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保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强调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是对民营企业信心的再一次提振。

民营经济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2023年,中央明确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目标到2024年底,通过完善落实扶持政策,优化提供创业服务,支持更多重点群体投身创业活动,力争实现每年创业培训规模不少于200万人次、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新创业不少于3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14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能够以更加灵活方式实现就业增收。在这样的背景下,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6.促进房地产转型发展

房地产链条长、涉及面广,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则占到14%;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接近一半,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六成,房地产贷款加上以房地产作押品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9%,对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是外溢性较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行业。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明显走弱,成为影响经济运行中一个重大风险因素。房地产的稳定是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的关键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的文件先后三次强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加快建立这一住房制度。房地产问题不仅是短期调控和风险管控问题,更是一个住房的制度性问题。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16条金融政策,在此基础之上,2023年将从供给端、预期和需求端,以及促行业新模式转型等方面作出部署。供给端方面,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责任,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继续给行业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并购重组;完善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及制度,侧重研究解决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预期和需求端方面,要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比如,在住房消费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这些消费潜力要予以释放;结合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老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发展长租房市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同时,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定位前提下,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人口变化、城镇化格局,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更新、再城市化等,研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摆脱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

7.突出重视数据要素

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至2025年国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为此,202212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举措,初步搭建了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这一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赋能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有利于统筹分配效率与公平,推动全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提高数据要素治理效能,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彰显了国家在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要素的重视,将有效引导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有助于开启企业逐数兴业新蓝海。

8.强调风险意识

经济发展承压下,风险压力也会加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既要标本兼治、也要兼顾当前和长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做出一系列部署。这都体现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中逐步化解风险;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风险,形成金融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下一阶段可能将进一步划分各类基金对金融风险事件的保障范围、权责划分、处置机制等,为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多层次、体系化的风险解决方案。关于规范城投平台融资行为,财政部和银保监会分别指出,对新增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强化监管,依法依规支持城投公司合理融资,配合好地方政府有效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综合来看,2023年政策会较以往更加注意相关风险的有效管理,推动经济平稳较快恢复。

9.着力扩大内需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自身的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而纲举目张的第一条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其中提到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围绕11个方面出台38条举措,以2万多字的篇幅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方案,要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使扩大内需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目前的需求收缩,主要是居民消费收缩;内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不足。居民消费是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的第一个关键点。因此,可以预期,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将提到议事日程上,实行对居民让利的金融政策、给居民减税降费的财税政策等。

10.建设农业强国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不仅完成了制定规划、出台法律、构建政策体系等四梁八柱基础工作,各地的乡村振兴已经进入深入全面推进阶段。2023年,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多方发力补乡村人才短板。立足我国国情和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走一条区别于当今世界上的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11.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3年,将从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八个方面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方面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更加注重科技的自主研发和突破。要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就要从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六个方面着手进行。  

编辑:张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