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02-05 10:05:09 来源: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阶段,只有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才能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塑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回升向好,中国经济持续加速回归潜在增长轨道。2023年是我国完全摆脱疫情影响的第一年,从GDP增速等宏观经济指标上看,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基本企稳,并且持续回升向好,加速向潜在增长轨道回归。
(二)扩大内需是我国2023年经济稳增长的重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为34.7%、32.8%和22.3%。消费支出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在2023年前三季度分别为66.6%、84.5%和94.8%,成为支撑GDP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三)密切关注需求驱动型通货紧缩压力。2023年需求面呈现复苏态势。但是,当前我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以及农产品价格指数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
二、2024年经济的基本预测
(一)我国宏观经济将会稳中有升。实际GDP增长速度大体上位于4.6%~5.8%的区间,城镇调查失业率位于5.4%~5.9%的区间,通货膨胀率位于0.1%~1.9%的区间。
(二)物价水平可能温和回升。2024年物价水平将略高于2023年,并且CPI可能会比PPI更早回升,呈现前低后高的形态。
(三)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随着财政收入的改善和地方债的治理,财政政策将有更大的空间来稳增长。
(四)货币政策将更加宽松,会进一步降准降息。2024年美联储可能会开始进入降息周期,有助于我国进一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五)更多的稳投资措施将会出台。一是加大基建投资,特别是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二是强化城市更新投资,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速或为7%左右。三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企稳,2024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新开工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速大多会由负转正或者跌幅收窄。
(六)对消费端补贴力度将增大,有助于扩大内需。当前我国已经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外需规模相对变小,如果将补贴发放给生产端,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将补贴转移到消费端,可以直接扩大内需。
(七)更多的预期管理政策将会出台。2024年预期管理成为稳内需、促增长的关键,只有良好的预期才使得居民敢消费、企业敢投资。
(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会走强。2024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而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进而中美利差缩小,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走强。
(九)全产业链优势将助推我国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转正。2024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由于我国具有全产业链优势和全球最高的工业效率,从而我们工业体系韧性足,抗冲击的优势将在国别贸易竞争中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外需对于宏观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会由负转正。
(十)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发展,推动我国2024年经济高质量增长。我国将进一步将高质量科技创新放在首位。科技创新将在未来带来持续的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打造新的投资领域和消费形态,打破科技封锁,持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三、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七大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以形成新质生产力投资为动力,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一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重点以“补短型”与“升级型”投资相结合方式,形成高质量新质生产力投资。二是畅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渠道,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加快垄断行业体制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要素与产品流动;二要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三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三是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一要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二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推动银行实施优惠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三要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持续推进供应链金融、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等方面建设,让货币之“水”更加精准流向实体经济领域。
(二)稳就业,稳收入,优化居民保险体系,实现居民消费向高品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总消费支出呈现小幅增长,消费需求呈现出结构性变化,即基础性消费占比下降,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上升。另外,我国居民消费按照收入、年龄进行划分,不同群体消费倾向、消费意愿和消费内容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中老年消费群体,青年消费群体消费观念有所改变,并且其文化类消费需求强烈,当前的市场供给体系明显不能完全满足这类需求,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调研发现,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主要受当期收入、医疗和养老保险状况决定,以及未来收入预期和潜在支出预期的影响,因此稳就业、稳收入是促进家庭消费的根本抓手。这就需要我们一是继续加强对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并扎实落实;二是针对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政策持续改进,政府帮扶一些出口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向国内市场转型;三是加强失业保险力度,提升居民家庭消费倾向;四是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水平。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进企业资本存量与居民收入流量之间向合理比例回归,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长期以来,我国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从而使得资产值相对于国民收入而言比例过高,这是近年来我国GDP增长速度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长期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使资产存量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比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失衡现象,而疫情冲击加剧了结构调整的难度。因此,在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同时,应当以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方式调整资产存量及其结构和国民收入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使经济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并实现较快复苏。
(四)在机遇与挑战中,加快培育中国外贸新动能。一是深化数字强贸工程向实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数字贸易治理体系,统筹开放和安全实践。注重由数据要素和先进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型数字贸易,抢占全球数字贸易发展制高点,推动传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数字化转型。二是巩固区域合作成果走深走实。巩固“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积极落实《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拓展在绿色、低碳、数字、健康、蓝色等新兴领域合作,高标准建设更多生态环境友好型项目,推动先进节能环保设备和绿色技术标准走出去。三是筑牢风险防控体系行稳致远。加强经贸摩擦应对,建立专业化商事法律服务机构,优化商事调解、国际仲裁、知识产权等服务,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国际经营合规风险排查。降低汇率风险,推动银行“因企施策”优化金融产品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汇率避险需求。降低避险成本,鼓励地方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探索通过专项授信、数据增信、公共保证金等方式,提高企业避险便利度,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五)统筹安全与发展,积极应对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性、流动性和外溢性风险。一是财政金融协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二是在微观项目层面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管理。三是发挥政府债务“四两拨千斤”的社会投资杠杆效应。四是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分类转型。
(六)高质量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是稳固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态势,谋划布局新兴产业突破点,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夯实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创新基础:企业基础性共性技术。三是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堵点,加速科技创新的行业内(间)技术扩散。四是增强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预防长期研发投资顺周期下调。五是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作用,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高质量科技创新公共产品。
(七)增强政策的可预测性和一致性,稳定市场的政策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一是政府应当基于既定的、公开和公正的规则来制定和实施政策,并依据合理的程序来调整和修改规则,从而使企业对政策环境形成更为确定的预期。二是增强各类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避免各类政策因方向不同而相互掣肘,使市场主体能够更为清晰地感受到明确而统一的政策信号。
编辑: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