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4-10-18 16:52:50 来源: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9月2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多项重磅政策。第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第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第三,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这一揽子货币政策,既包括了“降准、降息”的总量政策,也包括“稳增长”、“稳地产”、“稳股市”的结构性政策,从力度上来看,央行此次“三箭齐发”,超过此前历次政策调整的幅度。
一、稳增长:降准0.5个百分点,降息0.2个百分点
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0.2个百分点,从1.7%调降至1.5%。
(一)降准降息是稳增长的必然要求。从7-8月的经济数据来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或低于二季度的4.7%,影响“5%左右”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虽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房地产调控放松、政府债券加快发行和使用等政策效果有所显现,但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地方基建投资、房地产市场等仍未有效企稳,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实际利率仍处高位,支持性的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2024年二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创2008年以来新低;但由于物价持续低迷,减去GDP平减指数后的实际利率为4.4%,仍处于历史高位,抑制了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表明货币政策应进一步发力,该降准降准,该降息降息,提振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需求。
(二)货币政策空间相对充足,美联储降息减轻外部掣肘。当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比,仍有调降空间。央行表示,在今年年内还将视市场流动性的状况,可能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降息后仍能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稳定。一方面,降准能为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另一方面,对称式的降息也将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9月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趋于下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力降低,从而减轻对我国降准降息的掣肘。
二、稳地产: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加快房地产去库存、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是当前经济恢复的重要拖累项。1-8月商品房销售额和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3.6%和10.2%;8月70个大中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7%和8.6%。此外,居民提前还贷、房企流动性紧张、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等相关问题也不利于经济和金融稳定。
(一)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减轻居民利息负担,减少提前还贷现象,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本次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与去年8月的首次调降有两大区别:一是惠及范围更广,去年8月仅针对首套房贷,本次则包括所有存量房贷;二是利率下调一步到位,去年8月要求新发放贷款的利率水平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的房贷利率下限,可能仍需承担较高的加点幅度,本次则直接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预计本次存量房贷利率的平均降幅在0.5个百分点左右。预计政策将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平均每年减少家庭的利息支出总数1500亿元左右,有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居民消费;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后,其与新发放房贷利率、理财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大幅收窄,有助于削弱居民提前还贷动力,抑制违规置换存量房贷行为,稳定银行房贷规模,降低金融风险。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可能进一步制度化、动态化。
(二)加快房地产去库存:降低房贷利率,降低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进一步支持地方政府收储存量房。央行通过三方面举措加快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基本做到政策“应出尽出”。一是降准降息,引导房贷利率下降。二是降低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支持改善性购房需求。三是提高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中央行出资比例,进一步支持地方政府收储存量房。
(三)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延长“金融16条”、经营性物业贷款政策期限,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当前房企债务和流动性风险仍存,影响居民购房信心、房企拿地建房能力、银行贷款安全等。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积极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一是延长“金融16条”、经营性物业贷款政策期限,缓解房企债务到期压力。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决定,将房企存量融资展期、经营性物业贷款等阶段性政策,延长到2026年底,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二是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盘活房企存量资产。央行提出,在将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基础上,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市场化收购房企土地,盘活存量用地,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央行提供再贷款支持,这项政策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还在一起研究。
三、稳股市:创设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长期资金入市、鼓励银行体系支持创业投资
呵护股市、提供流动性是本次新闻发布会一大亮点,无论是央行,还是证监会和金融监管总局,都从各自专责领域推出了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磅举措。
(一)央行:创设两大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
1.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保证非银机构流动性相对充裕。其一,“互换便利”的作用机制是“以券换券”。即非银机构以低流动性资产作抵押,换央行高流动性资产。其二,海外经验和我国实践中,均有与“互换便利”相似的工具。这一工具提高了银行永续债的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认购银行永续债的意愿(持有永续债等于持有央行的债券),从而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创造有利条件。其三,“互换便利”不涉及基础货币的投放。“互换便利”不是“借贷便利”,央行不直接给非银机构提供资金,因此不会投放基础货币。其四,非银机构通过“互换便利”从央行换取的国债和央票,大概率不能进行“二次转卖”,只能以抵押方式获取流动性。其五,“互换便利”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如果经过评估效果好,可能会有第二轮、第三轮。其六,“互换便利”的效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盘活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存量资产,激励其积极参与市场、活跃市场、稳定市场;二是避免非银机构因为流动性问题“套现离场”,防止同质化交易、赎回压力等可能造成的市场踩踏。
2.创设支持回购、增持股票的“专项再贷款”,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助力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其一,“专项再贷款”的作用机制是“先贷后借”。即商业银行先给上市公司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然后向央行获取再贷款资金支持。上市公司用获得的贷款进行股份回购。其二,“专项再贷款”会形成基础货币投放,但和平准基金这类央行直接“下场”买卖股票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专项再贷款”是通过激励相容机制,引导商业银行贷款给上市公司或主要股东,以进行回购和增持股票。这一过程是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完全自主决策,因此不会产生道德风险和利益输送等问题。其三,支持回购、增持股票的“专项再贷款”首期额度是3000亿元,且未来有再度增加的可能。其四,“专项再贷款”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进一步加大回购力度,进而提高投资者获得感,提高股市长期吸引力。
整体来看,两大新工具将银行、非银机构以及上市公司几大市场参与主体连接起来,通过央行提供支持,激励这些主体积极参与市场交易,进行价值发现、维持市场稳定,使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逐步具象化。
(二)证监会:鼓励长钱入市、并购重组,两部《意见》将出台
1.进一步支持长期资金入市,近日将会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其一,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其二,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如全面落实3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提高监管包容性。其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塑造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良好市场生态。其四,加大中央汇金等“国家队”增持股票市场的力度。
2.支持企业并购重组,进一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将出台《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其一,进一步明确并购重组的鼓励方向。一是基于转型升级目标的跨行业并购,二是有助于补链强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的未盈利资产收购。其二,大幅简化审核程序,提高监管包容度。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事项,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包容度。其三,丰富支付对价的工具。采用分期发行股份和可转债等支付工具、分期支付交易对价、分期配套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交易灵活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三)金融监管总局:推动国有大行旗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更好支持创业投资
1.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成为银行体系支持创业投资“新抓手”。2021年12月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允许在试点范围开展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科技企业股权投资业务。截至目前,我国中农工建交五大银行均设有全资控股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分别是工银投资、农银投资、中银资产、建信投资和交银投资。2024年8月29日北京纳入试点范围以前,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的试点范围仅限于上海。
2.近年来,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股权投资市场表现活跃。例如,2023年6月,工银投资与苏创投等共同出资设立200亿元的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基金母子基金;2024年8月,工银投资设立了绿工融金投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北京国能工融强链股权投资基金等三支基金,共计出资额260亿等。
3.金融监管总局拟通过扩大试点范围、放宽投资限制、优化考核等措施,推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投资的力度。一是扩大试点城市的范围,将试点范围由原来的上海扩大至北京等18个科技创新活跃的大中型城市。二是适当放宽股权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将表内投资占比由原来的4%提高到10%,投资单只私募基金的占比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三是优化考核,建立健全长周期、差异化的绩效考核。
编辑:马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