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

发表时间:2025-06-11 16:20:00 来源: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党中央作出最新部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推动新时代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四大原则,从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政策举措,统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迫在眉睫的民生痛点问题和长期积累、复杂难解的民生堵点问题,推动更多资金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为新时代新征程民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将按照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总体要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一是围绕大病不出省。将持续优化双中心的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落实十大功能定位,进一步缓解群众跨区域、跨省份的就医难题。二是围绕一般病在市县解决2025年,将持续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由三级综合性医院牵头,建立城市网格化医疗服务新体系,实行人员、技术、服务和管理协同下沉,推进市县服务能力提升。同时,推进90%以上的县域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医疗服务模式。三是围绕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将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坚持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细化实化中央部署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并抓好贯彻落实。

二、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

教育资源扩优提质的目标,就是让更多孩子接受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一是基础教育领域将进一步完善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主要聚焦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三个目标落实相关举措。在扩大总量方面,紧盯高中学位不足这一突出问题,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提高质量方面,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通过实施县中振兴计划,重点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公平方面,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加快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主要依据学生规模分配到区域内的初中,并向农村等学校倾斜。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二是高等教育领域改善条件方面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高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结构方面,推动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支持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产教融合方面,引导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三、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

多渠道扩大养老服务低成本场地设施供给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运营可持续的普惠服务,完善普养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二是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增量资源向社区倾斜,增强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能力,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三是积极发展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敬老院向社会提供服务,优先满足孤寡、残障失能、高龄留守和低保家庭老年人照护需求。

四、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婴幼儿照护是很多家庭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国通过完善托育服务支持政策、标准规范、供给等体系,来实现托得起”“放心托托得好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下一步,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一是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托育机构、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为网络的“1+N”托育服务体系,提升普惠托育服务。二是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总结地方经验做法,统筹0-6岁育幼服务资源,健全支持保障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推进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切实提高托育服务质量促进医疗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指导各地通过托育服务机构设施设备改造、质量评估、人员培训、安全检查等措施,推进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守住安全健康底线。

五、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

社会保障制度更加体现人人平等。一是完善各类人群参保政策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研究制定更适合新就业方式和收入特点的参保政策。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设置,合理确定缴费的补贴水平,适当增加缴费灵活性。二是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持续关注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等困难群体,继续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和代缴工作,确保精准帮扶,应保尽保。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完善孕期妇女产前检查基本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适龄女孩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等一批群众民生实事。三是提升经办服务可及性持续优化社保高频事项的办理流程及方式。在提高统筹层次的基础上,统一规范有关政策、待遇标准、管理体系、服务流程等,完善转移接续机制。四是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从扩大监测范围、强化数字赋能、加强组织协调等方面入手,强化政策供给,突出精准救助,发挥体制优势,做到兜住底、兜准底、兜牢底。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通过发展产业、转移就业、提升技能、强化开发式帮扶,帮助低收入人口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六、发展群众身边的社会服务

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更高品质、更加便捷的新期待,立足提升社会服务可及性,以社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生活服务,完善群众身边的便民服务设施,让儿童、青年、老人、残疾人共享更有包容性的民生服务。积极推动将利用率高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夜间开放,引导支持在保障性住房中加大兼顾职住平衡的宿舍型、小户型青年公寓供给等诸多举措,提高多样化生活服务品质,促进包容共享发展。

七、加强民生领域财政保障

民生事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一直都是财政优先支持的重点领域。2025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5.9%,卫生健康等支出也都保持较高增幅。下一步,将更好发挥财政作用,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就业是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见习补贴提前发放等政策,支持企业纾解困难、稳定岗位。二是提高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将适当提高。三是加强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99元、中央财政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809.45亿元等,财政推动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

(根据新华社等相关资料编辑)

编辑:张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