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新要求新部署

发表时间:2025-07-19 08:35:00 来源: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时隔10年,又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方向。会议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对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作出新要求新部署。

一、总体目标内涵更加丰富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的历史规律,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性特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总体目标

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与过去提出的城市发展主要是宜居、韧性、智慧3个方面目标相比,涵盖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更加丰富,内容也更加全面,更符合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五个转变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工作必须在理念与实践上实现五个转变,并相应做到五个更加注重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这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的五个统筹的要求相比,新提法凸显了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与持续健全,标志着城市工作重心全面转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城市发展理念最核心的是以人为本,我国推行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在五个转变、五个更加这个大的目标下,通过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抓住城市的内涵式发展的主线,聚焦人的生产生活需求,推动城市满足不同群体生活、生产的需求,推动城市更好地发展和建设,让新的发展理念在城市生根落地,让老百姓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加便利,更加舒适,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三、部署七个重点任务

会议部署了新形势下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和着力建设“6个城市7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十五五”期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率将达到70%左右,乡土中国形态弱化,城市中国形态增强,城市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可以拉动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为此,这次会议提出,要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构建从城市群、都市圈到县城协同推进的城镇化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需要同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其核心在于,进一步放松放宽城市尤其是超特大城市落户门槛;剥离户籍与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联系,落实由流入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要素随人走”(即切实做到土地要素、转移支付资金和人口流入挂钩)等制度改革。

(二)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成为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方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核心地位。本次会议首次将创新作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凸显城市在推动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的重要功能。城乡视角看,创新的核心区域是“城”而非“乡”。目前我国已经布局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安徽合肥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因此,这次会议关于“城市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需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三大抓手”增强城市发展动能。改革开放可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城市更新可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场景并产生新需求、双循环枢纽则可通过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驱动城市创新发展。

(三)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长,对城市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居民需要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城市除了进行经济建设,在住房、生活、环境等领域也需要提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6月13日国常会提出要“扎实有力推进‘好房子’建设”;同时,生活性服务业是提升城市宜居和韧性的放大器,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托育、家政、即时零售、文化休闲、健康医疗等业态,能让居民在家门口解决急难愁盼,提高日常生活便利度和抗风险能力。不仅如此,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即通过高品质服务供给直接撬动居民消费,又以增加就业、提升收入的方式,形成“供给-消费-再供给”的螺旋式扩张,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供新动能。中央此前也提到要“将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打造更多消费热点,做好特色消费、新兴消费等文章”。这次会议强调,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其中“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表述,延续了房地产调控的政策主线,凸显出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对于上下游产业链的拉动值得关注,有机构估算,算上土地购置和建安等投资,城中村改造能拉动的投资规模在数十万亿量级,即使分散在未来数年内,其带动的投资规模也较为可观。

(四)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我国从2013年提倡绿色发展理念以来,城市的环境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这次会议提出,下一步,城市工作中将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让城市“颜值”持续在线,为居民打造更加“美丽”、“自然”的宜居城市。

(五)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长远来讲,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安全治理方面,这次会议特别强调建设韧性城市,要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这既延续了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要求,且更为细化、具体。

(六)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当前,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城市建设重心及附加值增长的核心也由“物理建设”转向“文化建设”。因此,在文化维度上,这次会议要求“完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这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边界,为城市发展转型找到新出口。未来,文化IP、文旅消费、城市空间运营等将城市和文化相结合,即吸引消费投资,又丰富居民素质的商业模式和场景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七)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而构建的新形态城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智慧城市已成为今后城市规划的新方向。因此,这次会议强调,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且要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分析人士指出,与以往相比,这种表述更加强调市民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性,意味着在城市治理模式上,未来可能有新的制度突破。

(根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资料编辑整理)

编辑:张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