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10-14 10:14:21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5年第8期
内容提要:“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关键是要持续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破解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针对破解有关难题,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激发办学活力;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健全学校分类和人才分类发展体系,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全面提升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十五五”时期破解教育强国建设难题的关键改革举措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激发办学活力。一是厘清政府、学校、社会权责边界。以“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方式,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人社部门等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权责,大幅减少直接行政干预,转向以立法、规划、拨款、评估等间接治理工具为主。充分扩大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师聘任、资源配置、办学定位等方面的自主权。二是完善学校治理机制。精简学校行政管理机构,核减行政人员数量,严格控制行政部门对学术工作的过多干预,健全回避制、追责制、信誉制等制度体系,根治“象牙塔”内的官僚主义,消除科研经费“报销难、填表多、评审滥”等顽疾,让教师回归教学科研本位,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配套政策,依法保障企业、行业、基金会等独立或联合举办各级各类学校的平等权利。完善产权、税费、土地、金融等激励措施,使民办学校占比、质量、贡献度同步提升。
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科学选拔各类人才。一是“减量增质”,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减少中考科目数量和总分,建立“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特色项目”多元录取模式。推进考试内容的优化组合与考试方法的多元化,减轻不必要的考试负担,建立健全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完善统一招生、名额分配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分类多元”,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在保持高考制度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对学生一般智力(智商)、创新能力的测评。健全“职教高考”制度,持续实施中高贯通和中本贯通项目,为学习者提供灵活、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三是深化研究生考试制度改革。依托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及平台配置研究生名额,实行“科研导向型”增招方案,赋予导师团队更大自主权。支持行业领军企业、一流科研院所参与研究生及博士后培养。
健全学校分类和人才分类发展体系,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一是推进高校分类改革,积极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同时构建差异化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立足高校功能定位与发展特色,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差异化评价。例如对于应用型高校,除毕业生就业率、产业服务能力外,可引入校企合作项目转化率、技术专利产业化效益、区域重点产业人才匹配度等指标。将高校分类评价结果作为评奖评比、招生名额、经费拨款、专业设置、科研项目和平台建设等教育资源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二是推进高中多样特色办学。支持县域统筹建设学术高中、科技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综合高中等五类学校,构建跨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共享机制;建立基于兴趣与潜能的动态分流与回流通道,避免“一考定终身”。三是完善英才教育贯通机制。建立“早发现—早培养—早跟踪”的英才教育体系:小学阶段重科学启蒙,初中阶段重潜能甄别,高中阶段重特色课程,本科及研究生阶段重学科交叉与科研训练,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作的培养链条。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全面提升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一是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在持续保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现有比重基础上,新增财力重点投向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基础研究、博士生培养、智能教学平台及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建立“生均拨款+绩效奖励+竞争性项目”多元投入模式。二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教育。完善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落实税费减免、土地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社会组织设立教育基金会,参与举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及产业学院。三是动态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学龄人口监测预警与教育资源动态调配平台,依据人口流动和产业升级趋势,跨学段、跨区域统筹教师编制、校舍建设与设备更新;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教师“县管校聘”与“银龄讲学”计划,快速提升薄弱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四是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新增“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额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倾斜,支持高水平大学在西部地区设立研究院、分校和产教融合园区。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