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他山之石 > 理论成果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宁夏智慧

发表时间:2025-08-12 08:47:33 来源:《宁夏日报》2025年8月11日 6版


作者:马建东

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使命,为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生态保护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宁夏应以系统治理思维为核心,从水资源优化调配、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维度构建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宁夏智慧”与“宁夏方案”。

优化水资源调配,构建高效节水水治理体系。水是宁夏生态治理的关键要素,在严守“四水四定”原则基础上,构建科学调配与高效利用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迫在眉睫。一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对用水总量、强度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地方政绩挂钩。严格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管理,针对高耗水项目,提高准入门槛,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工业园区、农业灌区等重点用水区域的监管,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严厉打击非法取水、超采地下水等行为,确保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二是推进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农业领域,持续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青铜峡等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鼓励发展旱作农业,选育耐旱作物品种,推广保墒耕作技术,减少农业用水依赖。推动工业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推广水循环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对用水效率低的企业,实施差别化水价政策,倒逼企业节水。加强城市节水宣传教育,推广节水器具,开展节水型社区、单位创建活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再生水回用比例,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景观补水等。三是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加快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发挥其在水资源调控、防洪减灾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智能调度,保障供水安全。深入实施中部干旱带水网连通后续工程,扩大供水覆盖范围,解决区域缺水问题。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网整体安全性与稳定性。

协同生态环境保护,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宁夏生态系统脆弱,需秉持整体保护与系统治理理念,构建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一是实施生态屏障修复提升工程。以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为重点,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综合运用植被恢复、土地整治等措施,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加大对贺兰山非法采矿、乱挖滥采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巩固生态修复成果,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实施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加强罗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珍稀物种监测与保护行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二是深化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建立黄河宁夏段全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与上下游省区协作,共同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开展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实施“一沟一策”,通过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等措施,提升入黄排水沟水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与管理,定期开展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对重点水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三是加强大气与土壤污染协同治理。建立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共同应对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对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监管,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强化扬尘污染管控,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防尘措施,加强道路清扫保洁,降低扬尘污染。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开展农膜回收利用行动。对受污染土壤,实施分类治理,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技术,逐步改善土壤质量。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绿色转型是宁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从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方面协同推进。一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宁夏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加快光伏、风电项目建设,提高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推动新能源与储能产业协同发展,建设一批储能示范项目,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与设备,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重点,推进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打造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开发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创新绿色发展制度供给。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准入、污染物排放等管控要求,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深化排污权、碳排放权改革,健全市场交易机制,推动排污权、碳排放权在市场中合理流转,激励企业主动减排。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森林碳汇、湿地生态服务等生态产品进行价值核算,通过生态补偿、生态资源交易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环境违法成本。三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生态环保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公交线路设置,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鼓励居民绿色消费,倡导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氛围。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完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总之,宁夏当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战略锚点,深植系统治理思维内核,统筹推进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协同共治、发展模式绿色跃迁等重点工程,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可复制的创新范式,为擘画美丽新宁夏的生态图景、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贡献“宁夏智慧”。

作者单位: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